Matrescence(成為母親期)是指女性在成為母親後,身份認同發生的轉變,並經歷生理、心理、情感、社會、文化、經濟及靈性等多方面的轉化過程。
1975年,美國人類學家Dana Raphael首次提出了「Matrescence」這個概念,指出從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是一個被忽視的關鍵發展階段。她強調,生育並不會自動使女性轉變為「媽媽」,究竟需要多久時間才能真正成為一位「媽媽」,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參考文章:妳從驗到兩條線到感覺自己真正成為一位媽媽花了多久時間呢?)
這個概念在1975年提出後曾一度被忽視,直到美國心理學家Dr. Aurelie Athan於2008年重新發現並推廣。
關於「成為母親期」的更多內容,我們將在未來的文章中深入探討。
今天,我想聊聊我們為什麼要倡議這一概念。
為什麼「MATRESCENCE成為母親期」這麼重要?
當我第一次接觸「成為母親期」的概念時,內心真的被深深觸動…這個概念不僅為我自己從女人到媽媽那段混亂而充滿矛盾的過程提供了深刻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它終於讓「媽媽」站到了理論的核心,並且以女性的視角出發來看待媽媽。
其實小編也是因為「Matrescence(成為母親期)」才開始接觸「Mother Studies(母親研究)」這個領域,發現國外,特別是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對母親的研究已有豐富成果,等待我們去探索啊……
然而回到台灣,我發現我們對媽媽的詮釋多數仍停留在醫療體制、母職行動及父權社會的框架下,討論議題通常圍繞在孕產健康、泌乳與育兒行動、教養方法、家務分工、母親的職涯發展…等。
這些固然重要,但都集中在母親的「功能性」上— 媽媽為孩子或家庭帶來什麼影響、解決了哪些問題。
媽媽,不只是功能的集合體
我們需要重新聚焦,把「媽媽」拉到關注與研究的核心。
就像研究嬰兒、青少年或老年人時,並非因為他們能為社會創造價值,而是因為這些階段本身是人類自然的存在,就值得被好好理解和認識。
同樣地,「媽媽」不應該僅因為她對孩子或家庭的重要性而被研究,而是因為她是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理應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存在來探討。
此外,媽媽的角色遠遠超越了生物或自然的範疇—她是社會、心理、文化、經濟、歷史、法律、倫理等多個領域的交織體,更是一個個體自我經驗的縮影。
媽媽可以是人類成長的起點
許多時候,媽媽很容易被簡化成壓力的來源,特別是在父權結構和社會期待中,女性成為母親常被視為一種責任或義務。
但成為媽媽其實也是一個探索自我和生命成長的契機,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方向。也因為當媽媽必須不斷經歷破碎與重建,迫使我們得重新定義「自我」,從而找到內在力量。
翹翹板想讓媽媽不只是媽媽,而是「被看見與被理解的媽媽」。
我們致力於推廣「成為母親期」這一概念,甚至推動整個「母親研究」,因為媽媽這個存在本身,就值得被更多人聽見、理解與珍視。
我們也希望,整個社會能夠對母親的經歷有更多的了解、共情和支持,讓每位媽媽在這趟旅程中,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與被尊重。
說到最後,
邀請大家跟緊翹翹板,讓我們攜手踏上這段認識與了解媽媽的旅程吧!: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