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真的是需要努力學習「放手」嗎?還是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努力在讓「補位」變得更自然?
明天,我就要獨自出國了!
是的,沒有攜家帶眷,只有自己和其他的媽媽朋友!
我以為我會「喔耶轉圈撒花滿心期待」,但現在的心情卻是五味雜陳…(可能到飛機落地於國外的那一刻就忘記這些情緒啦XD)。
其實媽媽從家庭裡面暫離是理所當然,但常常還是不由自主地陷入媽媽情感與責任的泥沼中…。
即使即將暫時徹底擺脫日常的忙碌,享受久違的輕鬆和自我時間,但這樣的自由背後卻隱藏著對孩子的牽掛與家庭運作的擔憂。
孩子上放學和課外活動接送該怎麼安排?沒有上學的時間該由誰照顧?週末時光父子女要做什麼才能夠轉移孩子對媽媽不在家的注意力?他們會不會吵架,沒有人來當和事佬;會不會需要找什麼東西不知道放在哪裡?食材呢?一直外食好嗎?會不會又是速食甜食來打發一餐;小孩生病知道要去哪裡看醫生嗎?知道家裡的藥放在哪裡嗎?.…..。
這時身邊的人可能會安慰:「妳要學會放手啊!」
但奇怪的是,當爸爸出差或出遊時,卻很少聽到這句話,好像只有媽媽才需要學習放手這個課題…。
或許我們可以嘗試換個角度想,媽媽真的是需要努力學習「放手」嗎?還是需要家庭成員們共同努力在讓「補位」變得更自然?
家庭的運作,本來就應該是一場自然的分工,而不是某個人理所當然的責任。
如果家中的成員平時就能夠理解並參與家庭運作,知道孩子的作息、需求,以及應變方式,那麼不論誰暫時離開,都能夠安心地把家庭交給另一半、長輩或其他支持系統。
當家庭能自然補位與分工均衡,媽媽的旅行就不再會是一場事前的繁瑣安排,也不再需要額外的心理建設,而只是生活中的一個選擇。
她不需要「放手」,而只需要帶著行李和愉悅的心情出門,讓思念單純地是思念,而不是牽掛與憂慮的混合體。
至於明天我到了異地揪竟是持續牽掛不安還是純粹思念呢?剛好可以趁機來檢視我家補位自然的程度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