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兩週,終於拿到了 Lucy Jones 去年出版的 Matrescence 實體書,我還是老派,喜歡親手翻閱書頁的感覺。

才剛讀了前三頁,就讓我忍不住想寫下這篇文章。
Lucy Jones 是一位英國記者兼作家,曾經滿懷期待地想成為母親。
然而,當她真正經歷懷孕與生產後,卻發現自己怎麼變得那麼陌生。
明明在生孩子之前,從未深入閱讀與「母親」相關的書籍、文章,甚至連藝術、音樂也少有關注,畢竟當時「母親」這個角色與她無關。
但為什麼,懷孕生產後,她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某種樣子」?
為了理解自己身上發生的變化,她開始搜尋各種文獻,試圖解開這個疑問,最後將所學匯集成了這本書。
她在前三頁描述的那種「自動變成某種樣子」的狀態,讓我想起自己當了母親一兩年後,終於稍微能抽離來反思時,腦中突然浮現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媽媽(包括我自己)會認為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
明明在生產前,我從沒這樣想過,甚至還覺得「孩子就是這樣被寵壞的」。
但孩子出生後,一切都變了:「一定要餵母奶」、「哪種尿布最透氣?」、「哪種早教玩具最能促進發展?」這些問題開始佔據我的日常,我總在糾結、比較,就像是某種隱藏指令被啟動了一樣。
我實在很好奇這種「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的想法,究竟來自哪裡?是母性的一部分,還是外界加諸的聲音?
如果這真的是母性的本能,那麼「給孩子最好的一切」是否也是母性內建的?
還是,母性只是促使我們照顧孩子、確保孩子能夠生存,而「最好」的標準,其實是社會文化長久以來強加在母親身上的期待?
Lucy Jones 在書中提到,她讀到 Adrienne Rich 於 1976 年出版的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書中探討了「母職制度」(Motherhood as Institution)——— 並不是孩子本身造成這些壓力,而是社會塑造了對母職的規範與期待,使媽媽們被綁在一套看不見的框架中。
這讓Jones開始思考:媽媽的掙扎,究竟是來自孩子本身,還是來自社會對母親的要求?
我覺得母職制度這個理論好像也回答了我有關到底為什麼媽媽總想給小孩最好的的疑問,
沒想到Adrienne Rich 將近 50 年前提出的理論至今依然如此犀利啊!
(關於母職制度,之後我會繼續撰寫文章讓大家一起對「媽媽」有更多的思考喔。)
因此「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可能從來不只是母愛的體現,而是長久以來社會文化對母親的塑造。
或許我們可以嘗試開始思考如何重新定義「最好的」,讓它不再是無止盡的標準,而是適合我們與孩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