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又來了!不知道大家喜歡過年還是討厭呢?你們家是怎麼樣過年的呢?
我大概一半一半吧,但今天這篇文章想分享過年我最討厭的事,不知道媽媽們有沒有共鳴?
面對過年,我最討厭的就是那些複雜的人際關係,根本是一場充滿隱形壓力的社交馬拉松!
每次的過年聚會,我總是會不自覺地陷入這種狀況:得時時留意孩子是否表現得宜,有沒有讓親戚長輩覺得「妳家的小孩怎麼這樣?是不是沒教好...」
除此之外,孩子的禮貌應對、身高體重、成績表現……常常變成了交流話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常常感覺好像是隱隱約約地被別人評價:妳有沒有把孩子教好?
我會跟另一半提到這些感受,但他都說:「人家不過是找話題啦,就打哈哈過去嘛,何必那麼在意?」我知道他並不是敷衍我而是真的這麼覺得,但對我來說,這樣的回應完全無法有被同理到的感受啊....
我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對這些提問的反應會這麼不同?答案可能是,傳統社會的觀念早已讓我內化了:孩子的表現,不只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和媽媽的教養綁在一起。
面對這些提問,我好像一直感受到在被評斷我到底是不是個好媽媽?
(哎,但我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有時候也默默以類似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家的狀況……雖然我不會那麼白目直接說出口....好,我一定會改進的!)
這是整個社會長久以來對母親角色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結果。
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根本就不該有什麼標準的預期)時,總好像是媽媽的責任;但如果孩子表現主流認為的優秀,大家又會說這是媽媽的功勞。
這種「一切都與媽媽有關」的邏輯,讓媽媽們在矛盾中,既好像感到自豪,但又背負著無形的壓力。
其實,這不僅是過年的困擾,根本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啊...。
我真的希望整個社會能重新看待孩子與家長的關係,試著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他們表現出符合年齡的樣子,才是最正常的呀——
年紀小的飯桌上坐不住很自然;
小孩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事也很合理;
青少年對其他人愛理不理也不奇怪;
與其好像在「檢查」孩子和家長,我們可以試著用協助的角度,問問對方是否需要幫忙?
我想這樣才能減輕媽媽們在這些場合裡如坐針氈的壓力,才有機會好好享受過年團聚的氛圍。
願大家這個過年討厭的事情都退散!
(至於為什麼教養總是和媽媽綁在一起,而不是爸爸?嗯,這又是一個更大的課題,之後再聊!)
(唉,可惜那些常常關心過頭的親戚長輩可能不會看到這篇文章……😮💨)